110-1 當代原住民文學與祭儀文化 課程介紹

課程說明與目標


一、認識不同民族在文學創造上的經驗與成就。

二、透過對作品的閱讀,體會一個邊緣族群在台灣社會生存的情境,亦即當「漢人價值」始終都佔據「中心主流」的地位時,原住民作家的「邊緣發聲」可以提供那些關於人與自身、土地、自然和文化的啟發。

三、從原住民作家的書寫到非原住民作家的原住民書寫,具體形構原住民文學在臺灣文學創作與研究的價值。

 

授課老師


吳懷晨、董恕明

 

每週授課進度/參考資料


沒有非讀「原住民文學」不可之一:文本與生活中的「原住民經驗」

聽(讀)過的原住民作家之一:莫那能、拓拔斯‧塔瑪匹瑪、瓦歷斯‧諾幹、孫大川、夏曼‧藍波安、奧威尼卡露斯盎、亞榮隆‧撒可努……。

聽(讀)過的原住民作家之二:利格拉樂‧阿女烏、里慕伊‧阿紀、伐依絲‧牟固那那、阿不思(田聖馨)……。

小結:讀與寫

在文學與生活之間之一:

瓦歷斯.諾幹〈動物園內〉、阿女烏〈木材與瓦斯桶〉、幸光榮〈我在博愛特區的這一天〉、奧威尼‧卡路斯盎《神秘的消失》

在文學與生活之間之二:

孫大川〈鄉滅野菜,完成統一〉、夏曼‧藍波安〈海浪的記憶〉、伐依絲‧牟固那那〈反攻大陸的童年〉

在文學和其他藝術轉化之間之一:賞析:原舞者〈找路〉(舞劇)與《逐鹿傳說》(歌劇)

在文學和其他藝術創作之間之二:傳統與當代的對話:原舞者〈找路〉(舞劇)與《逐鹿傳說》(歌劇)

踏查:到部落

踏查:到部落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