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-1 混藝田野實作與再現 課程介紹

課程說明


文字與身體的不同創作載體,面對同一個田野,如何相互激盪更多的展演可能?言語所無以抵達之處,身體用各種展開與壓縮、震動,表達不可敘述的處境,問出無以回應的謎題。這堂課與舞蹈所張曉雄老師、傳音所蔡凌惠老師的課程合作,田野踏查與混藝展演都會共同上課。文學、音樂、舞蹈的混藝實作,不是拼湊,而是匯流,共同進入特定田野,各自保有原本專擅的表述方式,呈現個人獨特經驗再現,並在集體密集的討論中,相互滋養,也期待因衝突、矛盾而打破既有畫界方式。藝術跨域強調不同再現載體之間對話、雜匯、交錯的可能,打破僵化的理性專業分工,重新回到完整的人文發展,各體系相互參考又保有主體性,朝向多元的民主競合,強調社會參與的創造性實踐。

 

課程目標


這是個實驗性的實作學習,三個藝術研究所的同學各有豐富的創作經驗,這堂課不是來練功的,而是高手過招,共同進入一個田野思索,各自提問、探究,反思自身的社會位置及條件,並進一步爭辯創作者進入田野參與,人我關係間,如何是協同而非掠奪?如何在行動中發展與社區居民的交流,以藝術再現回饋田野經驗的滋養,並無時無刻謹記,這種種實驗與實踐都來自公共資源的挹注。

 

授課老師


顧玉玲

 

每週授課進度/參考資料


一,本課程將在開學前(暑期最末一週),以連續一週的集中式課程,師生全日進駐台灣東北角的馬崗漁港,吃、睡、生活、與學習都在馬崗。讓同學用各種方式親近並感受馬崗的環境與人情,自由行動並創作,每天晚上有固定的經驗分享及讀書會。
二,開學後,以十月底鬧熱關渡藝術節的集體展演為目標,密集排練、修正、討論,準備台前台後的行動,邀請馬崗居民同來關渡,主客易位,相互連結。
三,正式現場演出,現場觀眾互動的觀察記錄,以及課程的總體回顧與省思。
跨域既是跨學科,也是跨出學院與社會高牆,從現場田野中收集素材,以藝術再現的方式回饋社區居民。成果可以是現場展演的、書面記錄的、影像網路流傳的,持續互動。

 

參考書目


Jacobs, Jan. 2004. Dark Age Ahead. New York: Random House.
Harrison, Rodney. 2008. “The Politics of the Past: Conflict in the Use of Heritage in the Modern World”. In: Fairclough, G.(et al, Eds), The Heritage Reader. pp.177-190. Abingdon: Routledge.
Portelli, Alessandro. 2016 [1991]. “What Makes Oral History Different”.  In: Perks, Robert& Thomson, Alistair (eds.), The Oral History Reader, pp.48-58. Abingdon: Routledge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