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9-2 跨藝田野實作 課程介紹

課程說明


文字與身體的不同創作載體,面對同一個田野,如何相互激盪更多的展演可能?言語所無以抵達之處,身體用各種展開與壓縮、震動,表達不可敘述的處境,問出無以回應的謎題。這堂課與舞蹈所張曉雄老師、傳音所蔡凌惠老師的課程合作,田野踏查與混藝展演都會共同上課。文學、音樂、舞蹈的混藝實作,不是拼湊,而是匯流,共同進入特定田野,各自保有原本專擅的表述方式,呈現個人獨特經驗再現,並在集體密集的討論中,相互滋養,也期待因衝突、矛盾而打破既有畫界方式。藝術跨域強調不同再現載體之間對話、雜匯、交錯的可能,打破僵化的理性專業分工,重新回到完整的人文發展,各體系相互參考又保有主體性,朝向多元的民主競合,強調社會參與的創造性實踐。

 

課程目標


文字、肢體、聲音以殊異的敘事方法隨機碰撞,所有的轉譯與詮釋都被允許,沒有一種是對的,也沒有一種需要指認錯誤。書寫、樂曲、舞蹈彼此滲透又相互矛盾,創造當下無數的可能性,無以覆返的此時此地。跨域既是跨學科,也是跨出學院與社會高牆,從現場田野中收集素材,以藝術再現的方式回饋社區居民。很現實的是,一學期的時間根本無從開展與社區居民的集體創作,不同的寫作經驗與創作取向也無法機械式分工,各自幹活就能成。這是個實驗性的實作學習,三個藝術研究所的同學各有豐富的創作經驗,這堂課不是來練功的,而是高手過招,共同進入一個田野思索,各自提問、探究,反思自身的社會位置及條件,並進一步爭辯創作者進入田野參與,人我關係間,如何是協同而非掠奪?如何在行動中發展與社區居民的交流,以藝術再現回饋田野經驗的滋養。
 
以書寫創作回應當代生存的議題,促成社會參與及田野反思的對話空間,嘗試跨越既有藝術分類的碰撞再現,深化書寫與思考的多樣化知識生產,並無時無刻謹記,這種種實驗與實踐都來自公共資源的挹注。

 

授課老師


顧玉玲

 

每週授課進度/參考資料


第一週 課程簡介(混藝田野、活水芬芳的紀錄片)
第二週 228紀念日補假
第三週 身體、文字、聲音工作坊(同學需備好作品,以作品自我介紹)
第四週 馬崗石頭村講座(田野資料另以電子檔上傳)
第五週 田野實地踏查(馬崗漁港導覽,海女文化,分組訪調)
第六週 田野實地踏查(分組補訪、深入踏查)
第七週 國定假日
第八週 田野探究與書寫再現(同學提出訪談逐字稿及創作綱要,深化討論)
第九週 田野探究與書寫再現
第十週 內部分享:看見及展現Ⅰ(輪流展演,相互回饋)
第十一週 內部分享:看見及展現Ⅱ(分享與討論,形成分組工作)
第十二週 互為主體的環境劇場演練Ⅰ(分組工作,與居民及環境互動)
第十三週 互為主體的環境劇場拍攝Ⅱ(分組工作,與居民及環境互動)
第十四週 詩樂舞的集體創作(影像版)
第十五週 田野倫理反思討論
第十六週 藝術再現的重整與排練(為藝大版演出排練)
第十七週 端午節
第十八週 詩樂舞的集體創作:藝大版(戲舞大樓展演及座談)
 

參考書目


Jacobs, Jan. 2004. Dark Age Ahead. New York: Random House.
Harrison, Rodney. 2008. “The Politics of the Past : Conflict in the Use of Heritage in the Modern World”. In: Fairclough, G.(et al, Eds), The Heritage Reader. pp.177-190. Arbingdon: Routledge.
Portelli, Alessandro. 2016 [1991]. “What Makes Oral History Different”. In: Perks, Robert& Thomson,Alistair (eds.), The Oral History Reader, pp.48-58. Abingdon: Routledge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