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9-1 非虛構寫作 課程介紹

課程理念


在既有的分類系統裡,「非虛構寫作」以紀實為基底,將小說(fiction)之外的書寫範示統包進場,撐起一個去邊界的廣泛文類,但凡傳記、散文、口述歷史、民族誌、報導文學、深度調查、新聞寫作等書寫實踐,都能在這裡立足安身。「非」字輩星散羅列,不排序,且空位甚多,隨時可容創造性寫作浮沈出沒。

當代非虛構書寫的光譜十分龐雜,有歷史文獻的調查寫作,也有自然生態的踏查記錄,或議題採訪的深度報導,以及台灣解嚴後一一冒生的議題式口述史料。課堂要求分組選讀紀實作品,從個別人物的生命敘事,或特定議題的脈絡書寫,討論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結構因素的鑲嵌作用,和當代社會對話。

紀實的底氣足了,敘事、說理、抒情、批判皆可,主觀、客觀早已不是二元對立的矛盾,更需要的是辨認自己的立場,對觀看視角的侷限持高度警覺。內容會決定書寫的載體,說故事的形式不拘,跨文類的運用也不是問題,若現有的分類不敷使用,也不妨溢出典範另謀獨特的敘事方式。形式無邊界,但行文架構還是有的,歷史與知識涵量也不可敷衍打混,以客觀證據呈現的具體批判,對社會的思考與扣問才能精準深刻。這堂課側重書寫內容的資料收整、證據匯編、口述採集、觀察介入,輔以書寫者的文學想像與剪輯手法,就從好好的說一個故事開始。

課程目標


如何貼近並理解他者的生命?我們受惠、也受限於自身所處的時空環境,真實再現自我經驗與記憶已不可得,更遑論完整再現他者。惟有自知以今日之我的有限視角,承接書寫對象所願意訴說的過往經驗,在你來我往的淘洗篩選,以及認知不對等的多重折射下,搶救片段的零碎的多是迴身映照的記憶書寫。

貫穿敘事的聯想與思考,終究是書寫者要負全責。凝視他者,得以照見自己的侷限、偏見、誤解,鬆動既有認識的邊界。非虛構的書寫實踐,除了專注聆聽、貼身理解的基本功,以具體細節建立故事鋪展的可信度,更要自我要求抽身布局的能耐,直視殘酷的結構性處境。而這一切,無非是受饋贈者最起碼的回饋之心,只為不負所託。

教學方式


介紹非虛構光譜內的各種文類發展,特別是報導文學在台灣的起落與轉進,與社會真實對話及互動。引荐已出版的中文(及翻譯)非虛構作品,由同學分組進行作品賞析的導讀並分析,這些作品多是邊緣議題,以具體的案例挑戰原有的文化霸權,連結社會參與和自身的關連,對日常生活習以為常的主流論述增加敏感度與批判力。

相關田野訪談的論述文本,援引人類學式田野觀察、歷史學式的史料採集、以及新聞學的深度訪談,進行不同的文類示範,討論美學、政治、倫理等不同層次的問題,配合近年來有關相關文學出版後,引發爭議的倫理及政治討論。

調查訪談,可以與其他人共同擬定主題,進行任務分工,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,確認採用的文史研究成果及資料匯整,設計書寫架構。田野訪談後的經驗整理,練習從當事人出發的觀點,拉出歷史視野的觀照與反思。要求學生作功課,找資料,帶著有脈絡的問題意識前進,回歸最基本的研究及創作倫理,在行動中改變。

每週授課進度 / 參考書目


第1週9/15
導論:歷史敘事的主體,個人生命的反思
Urry, John. 1996. “How Societies Remember the Past”. In Fyfe, G. & Macdonald, S (eds.), Theorizing Museums, pp. 45-65. London: Blackwell Publishers.

第2週9/22

紀實與虛構:文學的感染力來自現實經驗的深刻再現
Gheney, Theodore. 2001,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: Fiction Techniques for Crafting Great Nonfiction, Berkeley: Ten Speed Press

第3週9/29
邊緣,是一種「對峙主流」的不對稱態度。論述分析①②
須文蔚,2002,〈再現台灣田野的共同記憶〉,向陽、須文蔚編《報導文學讀本》:頁6-52,台北:二魚文化
張堂錡,2006,〈體系化的探索、建構與可能─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〉,政大中文學報(5):165-196

第4週10/06
論述分析③田野主題的選定
劉紹華,2013。〈第一章 導論〉,《我的涼山兄弟:毒品、愛滋與流重力青年》:頁7-48,新北:群學。
作業一:寫作架構、人物(事件)關係圖、訪談大綱、參考書目

第5週10/15
紹華講座(週四)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

第6週10/20
傾聽與對話:互為主體的共同創作 論述分析④ 經典作品選讀⑤
林傳凱,2015。〈白色恐怖口述史的檢討〉。台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編《記憶與遺忘的鬥爭─卷二:記憶歷史傷痕》:頁79~116。新北:衛城
藍博洲,2016,《幌馬車之歌》,台北:時報

第7週10/27
視角與視野:有限的經驗如何扣連具體的生命 論述分析⑥ 經典作品選讀⑦
曾士榮,2019。〈學界關於二次大戰期間東亞的「戰爭協力(wartime collaboration)」的研究回顧與反思〉。《台灣史研究》23:31-56.
蘇碩斌等,2017。《終戰那一天: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》。台北:衛城

第8週11/03
蘇碩斌講座 台灣文學館館長

第9週11/10
逐字稿與試寫稿的討論、提問、互評
作業二:訪談逐字稿及部分試寫稿,並附訪談對象的個人歷史年表。

第10週11/17
詮釋與權力:你的記憶,我的轉譯 論述分析⑤經典作品選讀①
Lewis, Oscar. 丘延亮譯,2004,〈背景〉,《貧窮文化: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》:頁107-127,台北:巨流
Alexievich, Shetland,陳志豪譯,2018。《車諾比的聲音: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》。台北:貓頭鷹。

第11週11/24
臥底與交換:倫理無非是做人的道理。論述分析⑦ 經典作品選讀②
朱元鴻,1997,〈背叛/洩密/出賣:論民族誌的冥界〉,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,第26期:頁29-65
Ehrenreich, Barbara. 林家瑄譯,2010,《我在底層的生活: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》,台北:左岸

第12週12/01
何榮幸講座 報導者創辦人

第13週12/08
編織與剪接:說故事的一千零一夜。 經典作品選讀③④
Capote, Truman. 楊月蓀譯,2009,《冷血》 In Cold Blood,台北:遠流
Meyer, Michael. 何雨珈譯,2013,《消失的老北京:陪著老北京走過最後的日子》,新北:八旗

第14週12/15
深度與廣度:自我縮小了,承載的空間就大了。經典作品選讀⑥
胡慕情,2015。《黏土:灣寶,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》。台北:衛城。

第15週12/22
富察講座 八旗出版社總編輯

第16週12/29
看見結構,觀察細節:我的非虛構書寫Ⅰ
作業三:校對完稿,含圖說及工作列表。

第17週01/05
貼身理解,抽身布局:我的非虛構書寫Ⅱ
Portelli, Alessandro. 1991. “What Makes Oral History Different”. The Death of Luigi Rrastulli and Other Stories: Form and Meaning in Oral History. pp.45-58.NY: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.

第18週01/12
凝視他者,映鑑己身:實踐倫理的覺察與反思
Nora, Pierre, 1989 [1984]. “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: Les Lieux de Mémoire ”. Representations 26:7-24. California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