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三毛:
如果愛都可以在沙漠開花,為什麼你枯萎在城市裡?
林彤瑜 致敬
副教授
專長 /
小說創作、編劇、雜誌編輯
著作 /
長篇小說:《2069》、《泡沫戰爭》、《幻艙》
短篇小說集:《烏鴉燒》、《奔馳在美麗的光裡》、《傷疤引子》、《肉身蛾》
抒情長文:《恍惚,靜止卻又浮現:威士忌飲者的緩慢一瞬》
榮譽 /
小說已翻譯法文、英文出版
林榮三文學獎、中國時報文學獎、聯合報文學獎
原著劇本《烏鴉燒》獲得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劇情片金獎
「我把出書當作社會運動的一部分。我經驗了很多人的生命,這些都是滋養我的養分,這些滋養應該要成為公共財,從我的經驗裡轉化出來。」
副教授
專長 /
非虛構寫作、記憶政治、文化研究
著作 /
《我們─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》、《回家》,主編《木棉的顏色:工殤顯影》、《拒絕被遺忘的聲音:RCA工殤口述史》
榮譽 /
金鼎獎、台北國際書展獎、台北文學年金獎、亞洲週刊華人十大好書、中時開卷十大好書、桃園年度之書等。曾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、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、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獎報導文學首獎。
教授
專長 /
評論寫作、深度報導寫作
著作 /
《我反對多元文化,有時候》、《理所不當然》、《何不斗膽一下》、《世界是斜的》等書
教授
專長 /
哲學、文學
著作 /
創作有詩集《渴飲光流》、《浪人吟》,散文《浪人之歌》,另有學術專著四種,論文及譯作多種。
榮譽 /
出版著作獲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、金鼎獎優良文學圖書、開卷年度好書獎等。
單篇創作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獎、鍾肇政報導文學獎。
譯作獲開卷年度好書獎。
哲學論文獲臺灣哲學學會論文首獎。
計畫 /
曾執行國科會、科技部、教育部計畫近二十餘種,曾獲教育部教學計畫獎。
教授(校長/所長)
專長 /
觀念藝術、影像(片)複合媒體、總體環境轉換與跨領域策展
最高學歷及專業訓練 /
1999 :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(碩士後網路與數位多媒體設計製作班結業)
1988 : 法國國立巴黎建築學院 (研修『建築元素』)
1986-1990 :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 (國家造型藝術最高等級文憑) D.N.S.A.P. :造型藝術碩士
1984 : 文化建設委員會(雕刻 / 空間裝置創作營結業)
1983-1986 : 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西畫組
重要獲獎助紀錄 /
2019:『合力組裝米克斯』
2018:台北市文化局創作補助:『維持現狀』(Maintain status quo)
2017:桃園市文化局創作補助:BAREHANDS(Vol.1 National Gallery KL Malaysia)
2014:台北市文化局創作補助:『莫那是島:能持續斷頭的魯道』
2010: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年度策展專案獎助計畫︰『微影像』
2001:美國-紐約(EARTH N.Y.) 藝術實驗室建構計畫贊助
1998: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創作獎助計畫 :『週;海徑—月亮是太陽』
1986:法國外交部『造型藝術』獎學金赴法留學
主要藝術創作 /
藝術觀念性 ( concept for arts )
空間裝置 ( installation )
影像(片)複合媒體 ( filmic/ multi-media )
總體環境轉換與跨領域策展 (total environment convert & trans-disciplinary curating)
近年來主要個展 /(年代、作品計畫名稱、發表城市/地點 、運用媒介)
2018:〈維持現狀〉 ( 影片媒體與空間裝置) 靜慮畫廊
2014:〈莫那是島:能持續斷頭的魯道〉( 影像多媒體與空間互動裝置 完成製作,未正式發表)
2011:〈麻英 金沖子〉台北都會七個商圈街區 (影像行動媒體) 2009:〈動不動〉新莊客旅藝文中心/台北(影像複合媒體)
2007:〈The Essence〉福岡亞洲美術館/日本(影像多媒體與空間裝置)
2006:〈疲憊與等待之屋——向德慶致敬〉大趨勢畫廊/台北(影像多媒體與空間裝置)
2004:〈這島如何可能〉伊通公園畫廊/台北(影像多媒體與空間裝置)
2004:〈The Circumference——Moon is Sun〉DAIMON Media Art Center 加拿大/渥太(Gatineau) (影像多媒體空間裝置)
2003:〈The Circumference〉國立東華大學藝術中心/花蓮(影像多媒體空間裝置)
2001:〈OH!德意志在那裡?〉漢雅軒畫廊/台北(影像多媒體物件互動裝置)
2000:〈複製島〉竹圍工作室/淡水(影像/動畫/多媒體空間裝置)
1999:〈植物能‧兜圈子〉關渡淡水開放地景 (影像多媒體空間裝置)
1998:〈週;海徑——月亮是太陽〉台灣環島開放海域(影像多媒體空間裝置)
近年來主要專題展或聯展 /(年代、作品計畫名稱、發表城市/地點、運用媒介)
2020:〈合力組裝米克斯〉台北當代藝術館
2019:福岡藝博會,日本
2017:BAREHANDS Vol.1 National Gallery KL Malaysia
2015-16 :桃園市青塘園環境互動藝術裝置計劃
2014:臺北雙年展『即興學院』
2013:伊通公園畫廊群展(影像計劃:麻英金沖子文件)
2012: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
2012:〈感性知識〉主題展 台北藝大關渡美術館(影像裝置)
2011:宜蘭綠色博覽會空間裝置藝術節 (空間裝置)
2010-11:〈TAIWAN Calling〉主題展 匈牙利BUDAPEST Mucsarnok Museum(影像動畫裝置)
2010:竹圍(Bamboo Curtain)工作室15周年回顧展(影像動畫裝置)
2009:巴黎高等美院美術館 〈TAIWAN.doc〉展(影像動畫裝置)Paris,France
2008:〈居無定所〉第一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雙年展 鳳甲美術館(台北)(影像動畫)
2008:「高雄鋼雕藝術節」高雄(複合媒體/互動式造形與空間裝置)
2007:北京藝術博覽會-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(影像/動畫/多媒體空間裝置)
2006:「台灣戰後美術發展1950-2000」(9-12月中國美術館 中國北京(影像投影/文件裝置)
2006:〈零座標的疆域〉 台北南海藝廊 / 台南藝象藝文中心 / 香港牛棚1a space / 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留足展覽廳 (8月-12月) (影像/動畫/多媒體空間裝置)
2006:〈台北23〉主題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(TFAM) (8月)(影像裝置)
2006:〈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-空場〉國立臺灣美術館(影像動畫裝置)(6月)
2006:〈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-空場〉關渡美術館(KdMoFa)(影像與多媒體文件裝置(2-5月)
2005:〈台灣1955-2005藝術史的承傳與衍生〉 孫文紀念館國家畫廊(影像與多媒體文件裝置
2005:〈關渡英雄誌〉主題展 (台北藝大)關渡美術館(多媒體空間裝置)
2005:〈樂透—可見與不可見〉主題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(TFAM)(影像與多媒體空間裝置)
2004:〈90年代立異〉主題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(TFAM)(影像投影裝置)
2003:〈2003 City Net〉主題展 漢城美術館(Seoul Museum of Art) 韓國(影像投影裝置)
2003:〈台灣當代行為藝術錄像展〉 豆皮藝術空間 高雄(錄像展)
2003:〈目擊當代〉 嘉義鐵道倉庫(影像裝置)
2003:〈靈光流匯〉 科技藝術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(TFAM)(影像投影裝置)
2002:〈埔頂計畫〉主題展 淡水河郵局堤岸(影像環境裝置)
2002:〈尋找城市〉(二) 豆皮藝術空間 高雄(網路互動多媒體展)
2001:〈複式城市(POLIPOLIS)〉漢堡藝術館(Kunsthaus)德國(影像多媒體物件互動裝置)
主要經歷 / 教職 (曾授課程)
2014: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系研究所〈創作專題:跨領域創作〉
2007(10-11):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系研究所 / 雕塑系碩士班〈創作專題:創作理論與實踐 / 空間裝置 / 複合媒材〉
2006-08: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〈創作專題:創作觀念性與藝術機制〉
2002-2004: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造型藝術研究所 〈觀念性與創作意志〉
2001-05:亞洲大學(原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)資訊與設計系〈視覺與造型語言基礎與進階 / 設計素描 / 設計繪畫〉、資訊傳播學系〈影像操作分析 / 影像應用〉、多媒體設計研究所〈多媒體創作與表現專題〉
2000: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〈複合媒材〉
1998:台北市立美術館(美術教室講座)〈視覺與造型語言解析〉
1993-94: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系 〈繪畫基礎〉
1992-93: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系 〈複合媒體 /(畢業)創作製作〉
1992—: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,藝術跨域研究所 / 美術創作碩士班 / 博士班〈人體(動態)素描 / 觀念性藝術表現與空間裝置 / 觀念性與創作機制〉〈綜合媒材(繪畫研習) / 畢業製作 / 新媒體與當代藝術 / 影像創作研習〉
1991-99:財團法人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 藝術系暨未來領袖學院講座
1991-93: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空間設計系 〈美學/空間與繪畫元素〉
策展 / 關注於『總體環境轉換與跨領域策展』領域
2017-20:〈合力組裝米克斯〉 台北當代藝術館
2017:桃園地景藝術節 (觀音區白千層林道區周邊埤塘)策動成立『三芝美術館』
2016:桃園地景藝術節 (新屋海岸、八德埤塘)
2015-16:新桃花源互動裝置藝術計劃 環境藝術節(桃園市文化局、三芝文化基金會 )
2015:北海現地藝術檔案—浮生 藝術環境裝置 淡水藝術工坊、得忌利士洋行、觀潮廣場、十八巷五號(新北市文化局、三芝文化基金會)
2011:宜蘭綠色博覽會(空間裝置)環境藝術節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主辦(集智館執行)。宜蘭武荖坑。
2010: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度策展專案贊助計畫+(台南文賢油漆)︰微影像。台南文賢油漆藝術空間主辦、執行。台南主場(文賢油漆行)、台北(乒乓藝術空間)。
2008:「國際藝術學院創作營-台北甩尾(Taipei Drift)」 台北藝術大學/台北市文化局/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主辦。教育部、台北市文化局補助。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。「高雄鋼雕藝術節」 高雄市三民區中都窯廠(高雄市政府文化局)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(集智館執行)。
2007:「台北-福岡」青年藝術家交流展 福岡市立美術館
2005:亞太藝術論壇(協同策展) 台北藝術大學;關渡花卉藝術節(協同策展) 台北藝術大學/農委會
2001:五十分鐘 裝置展 金華街李診所
2000:華麗的死亡姿態 觀念性藝術專題展 國立藝術學院圖書館7F展覽館
1997:「南寮漁港環境(空間裝置)藝術」 新竹市南寮漁港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主辦。
1996:幸福社區——總體戰略之歡笑與淚水 新世代專題展 陳愷璜+在地實驗。
1995:交互作用——環境空間裝置 觀念性藝術專題展 三芝廢棄倉庫
1994:「新事實」實驗展 伊通公園畫廊主辦+陳愷璜。
1993:台灣當代藝術的不可名狀之境 : 流亡與放逐(環台專題展);台北阿普/台南高高/高雄阿普畫廊+陳愷璜 聯合主辦。
1991:伊通國際郵遞藝術( IT International Mail Arts)展(協同策展) 伊通公園畫廊
藝術相關 /
2019- 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文學跨領域創作研究所(創所)所長
2017- :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董事
2017- 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校長
2016-17: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董事
2015-16 :工信工程、加拿大商龐巴迪、英商莫特麥克唐納「捷運三鶯線」公共藝術案總顧問
2014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特聘教授
2013-16:財團法人三芝文化基金會 董事兼董事長
2013-16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院長
2006-:曾參與三十餘案環境與公共藝術案執行(徵選)小組委員
2006-10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主任兼所長、造型研究所所長、藝術跨域研究所(創所)所長
2005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學務長
2000:Communiversity E-learning 網路科技公司/ CEO
2000:Lab .TCHENOGRAMME『藝術與觀念實驗室』
1999:成立『學校』( THE SCHOOL / L’ECOLE ) (因故旋即關閉)
1998:Dreamer’s media 網路 藝術顧問
1996:Baleine Design Studio 藝術總監
1995:在地實驗 總編輯/藝術總監(網路電視台(etat web tv site))
現職 /
藝術與觀念(藝術強度)實驗室(Lab. TCHENOGRAMME / NON-PROFIT)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 藝術跨域研究所(美術系 / 美術創作碩士班 / 博士班 / 藝跨所) 專任教授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校長(2017—)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人文學院 文學跨領域創作研究所所長(2019—)
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董事(2017—)
新北市、宜蘭縣文化局公共藝術審議會審議委員(2015—)
主要著作 / [專書]
(1) 1993:《當代藝術的不可名狀之境—流亡與放逐》 ( 300 pages ) 。(僅原型版,未正式大量出版)
(2) 1995:《關於’ TCHENOGRAMME ‘》 [a propos du TCHENOGRAMME’ ] ( 485 pages ) [ 在地實驗出版 ].
(3) 2001:《關於流動的必然滲為恢宏》(What of the flowing permeated into the magnificent ) (140 pages) Lab. TCHENOGRAMME (限量〈100本〉電子輸出出版)
(4) 2006:《疲憊與等待之屋》 (200 pages)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出版
(5) 2011-19:《文化測量:噁爛的長條》。 (僅原型版,未正式大量出版)
近期論文、論述與專業相關活動 /
歷年主要論述 /
2020:藝術計畫:「合力組裝米克斯」
2011:〈分裂考掘「微影像」的微生產機制〉
2010:〈「微影像」︰影音微生產及其日常佈署〉
2010:〈以重複達致革命? 從「莊普地下藝術展」談起〉
2009-10:〈社會弱想望平台︰藝術場域裡「無能者」的影像變體實踐〉
2009:〈在這樣遙遠地方的「主體」運動………〉
2008:〈當「藝術計畫」成為現實的趨動媒介〉
2008:〈藝術生態測度︰在當代文藝實境脈絡中的「高雄鋼雕藝術節」〉
2008:〈一國兩大:在mis en scene與教育政體間的藝術評圖事件實錄〉
2005:〈什麼是台灣當代雕塑〉
2005:〈現在時間告終〉亞德里安•希斯菲爾德 著 陳愷璜譯
1993:〈談時尚——衣服的哲學思考 : 蔽體 〉 芙蓉坊
1993:〈從物體開始的幾則狀況〉 雄獅美術
1992:〈南台灣……〉 新風格雙年展
1992:〈論藝術的有機撞擊〉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
1992:〈台灣邊陲符號總體處境與義大利超前衛之對質與省思〉 雄獅美術
1992:〈亞熱帶植物〉 誠品藝文
作品影像與創作紀錄片 /
2018:〈維持現狀〉 Full HD (21min.35sec.)
2014:〈莫那是島:能持續斷頭的魯道〉 Full HD (20min.)
2010-11:〈麻英 金沖子〉 Full HD (18min.45sec.)
2006:〈疲憊與等待之屋〉 DVD
2005:〈樂透—可見與不可見之“親花園” (TFAM) 〉
2002:〈只是摺子;馬偕上岸的N種思考〉 ( 8 Min. )
1999-01:〈複製島(紀錄影片) 〉(2 H.)
1999-01:〈複製島(動畫影片)〉(2min.8Sec.)
1999-01:〈複製島(作品影片) 〉(5min.)
2001:〈你知道這城嗎?(2) 〉(5 H.)….( 漢堡 circle )
2000:〈你知道這城嗎?(1) 〉(7 H.)…….(台北circle)德意志在哪裡?
1998:〈週 / 海徑——月亮是太陽〉 ( 45 H. )
1998:〈風洞,我們的前面 ? 〉 (1 H 40 min.)
1997:〈穿越北緯23度28分——發出自己的聲音,就有藝術!〉 ( 45 min.)
1992-93:〈關於藝術,我們還有什麼? 〉 ( 15 min. )
助理教授
專長 /
小說創作
著作 /
《迷宮毯子》(臺北:寶瓶,2012年)
《湖面如鏡》(臺北:寶瓶,2014年)
經歷 /
曾獲時報文學獎、聯合報文學獎、九歌年度小說獎等
2017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馬華文學長篇補助
駐校作家(109學年度)
專長 /
詩創作、散文創作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、台灣當代文學研究
著作 /
詩集
《屏息的文明》、《你的聲音充滿時間》、《少女維特》、《金烏》
散文集
《海風野火花》、《雲和》、《瑪德蓮》、《小火山群》
教授
專長 /
當代法國哲學、美學與文學評論
著作 /
哲學
《分裂分析福柯:越界、褶曲與布置》、《書寫與影像-法國思想,在地實踐》、《分裂分析德勒茲:先驗經驗論與建構主義》
散文與小說
《祖父的六抽小櫃:與台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》、《虛構集,哲學工作筆記》、《發光的老房間》
翻譯
《德勒茲論傅柯》、《消失的美學》、《德勒茲-存在的喧囂》
客座副教授
專長 /
散文與小説、攝影與油畫創作
著作 /
《少女老樣子》、《暗室微光》、島嶼三部曲—《豔歌行》、《傷歌行》、《短歌行》、《捨不得不見你》、《溝》、《想你到大海》、《別送》、《命中注定誰是你》等
榮譽 /
林榮三、時報、聯合報、吳三連等重要文學獎、台灣文學金典奬年度大奬
香港作家 / 助理教授級國外專家學者(111學年度)
專長 /
長篇、中短篇小說創作、散文寫作
著作 /
長篇小說:《空臉》、《離心帶》、《縫身》、《灰花》
中短篇小說:《人皮刺繡》、《失去洞穴》、《風箏家族》、《寧靜的獸》、《輸水管森林》
散文:《半蝕》、《黑日》、《回家》
榮譽 /
曾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(《黑日》)、梁實秋文學大師獎(《半蝕》)、2018年藝發局藝術家年獎(文學藝術)、第三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、獲選為2009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、獲選為2008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、台灣2008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獎、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、台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。
兼任教師
專長 /
文學出版、刊物編輯
專業經歷 /
《幼獅文藝》主編,《文訊》雜誌副總編輯,印刻出版社叢書主編,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副總編輯,《誠品好讀》編輯等。
教授級專家學者
專長 /
文學創作、雜誌編輯、文創設計
著作 /
文學創作:《生之靜物》(日文版《ここにいる》)、《師身》、《戀人曾經飛過》、《濱線女兒──哈瑪星思戀起》,中短篇小說集《複島》、《稍縱即逝的印象》,散文故事集《編輯樣》、《編輯樣Ⅱ》、《作家日常》、《中山北路行七擺》、《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》,詩集《微小記號》等。
雜誌編輯:《聯合文學》、《鹽分地帶文學》、《高雄款》、《FHM》等。
文創設計:森永四季之詩牛奶糖、City Prima小說杯套、《詩心引力》萬用月曆、《心事欲言》心語對白卡、《錫爾帕夏車站》多向文本電子書等。
榮譽 /
文學創作:21世紀上升星座、巫永福文學大獎、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、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、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、臺灣文學金典獎入圍、宗教文學獎、臺灣文學獎、打狗文學獎、棒球小說獎等。
雜誌編輯:主導《聯合文學》榮獲金鼎獎年度雜誌大獎、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獎、雜誌視覺設計獎(陳怡絜)、雜誌最佳主編獎(許俐葳)。
文創設計:主創「森永四季之詩牛奶糖」榮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。
客座副教授
專長 /
文學與電影 小說創作 劇本寫作
著作 /
文學作品:父後七日、此時此地、親愛的小孩、遇見、真的、愛寫、外面的世界、自由遊戲
影視編劇作品:父後七日、徵婚啟事、滾石愛情故事、癡情男子漢、生死接線員等
榮譽 /
2010 第47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
2010 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
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、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
「文學雖為當下的事件而寫,卻不見得只為單一事件所用;詩歌亦如是,因為記錄了特定時空之中交會的能量,才具有不斷被閱讀的價值。」
駐校作家(108學年度)
專長 /
詩創作、散文創作、小說創作、劇本創作、策展人
著作 /
詩集
《仁愛路犁田》《暴民之歌》《樂天島》等
散文集
《第14屆南瀛文學傑出獎:夢遊的門-鴻鴻作品選》、《阿瓜日記:八0年代文青記事》、《曬T恤》等
小說集
《一尾寫小說的魚》、《尤西里斯生命之旅》(電影小說)、《灰掐》(與香港漫畫家智海合著)
主編 /
《衛生紙詩刊》
電影劇本
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 (與楊德昌、楊順清、賴銘堂合著,獲第28屆金馬獎原著劇本獎)、《白米炸彈客》(與金篤蘭合著,改編自社會運動人士楊儒門真人事蹟)
榮譽 /
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、時報文學獎小說評審獎、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第一名、2008年度詩人獎、南瀛文學獎文學傑出獎、第36屆吳三連文藝獎文學類得獎人。
駐校作家(109學年度)
1951年生,台灣台南人。
著作 /
著有《悲傷》、《思索阿邦.卡露斯》、《十七歲之海》、《餘生》、《鬼兒與阿妖》、《舞鶴淡水》、《亂迷》。
《餘生》有英、法文譯本。
「我的身分是詩人,這是我想要的終身職業,詩歌是我一生的追求。」
客座副教授
專長 /
詩創作、影像創作、評論
著作 /
詩集
《苦天使》(台灣:寶瓶,2005)、《黑雨將至》(台灣:寶瓶,2008)、《八尺雪意》(台灣:印刻,2012)、《半簿鬼語》(台灣:印刻,2015)
小說集
《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》(台灣:寶瓶,2004)
雜文集
《異托邦指南/閱讀卷》(台灣:聯經,2016)、《異托邦指南/電影卷:影的告白》(台灣:聯經,2017)
榮譽 /
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、香港中文文學獎、時報文學獎、聯合報文學獎、創世紀詩刊50周年詩歌獎、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、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、香港文學雙年獎等獎項。2012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(文學藝術)。
「寫不出來的時候,吃好睡飽,行正走穩。這就是最高境界。」
駐校作家(108學年度)
專長 /
散文創作、論述、報導寫作
著作 /
《十三姨KTV殺人事件》、《殺戮的艱難》、《走進泥巴國》、《無彩青春》、《愛的自由式:女同志故事書》、《姊妹戲牆:女同志運動學》等書。
文學榮譽 /
2010年:《殺戮的艱難》獲選為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、破報年度十大好書、金鼎獎年度好書入圍、桃園縣政府年度好書。
2009年:《死亡故事》寫作計畫獲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。
2007年:《走進泥巴國》獲選為中國時報每週好書,並獲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。
2004年:《無彩青春》獲選為中國時報十大好書、文建會台灣文學獎,並獲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。
2001年:《愛的自由式:女同志故事書》獲選為中國時報網路票選十大好書,並獲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。
學術榮譽 /
2017年:博士論文Jusitce Inc.: the ‘how’ and ‘why’ of the death sentences in Taiwan 2006-2015獲得特優(summa cum laude)。
「書寫痛苦不是自我沉溺,而是藝術責任。」
駐校作家(108學年度)
專長 /
小說創作、散文創作、論述、電影分析
著作 /
《永別書:在我不在的時代》、 《性意思史:張亦絢短篇小說集》、《愛的不久時:南特 /巴黎回憶錄》、《晚間娛樂:推理不必入門書》、《看電影的慾望》、《小道消息》等多種
榮譽 /
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、《我們沿河冒險》獲國片優良劇本佳作
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
「在精巧的尋思設計下,我想還是有詩,是既具深度又有強大感染力的,那是當思想抵達一種深切且迷人的情境時。我經常從現實出走,尋找這樣的情境。」
駐校作家(108學年度)
專長 /
詩創作 歌詞創作
著作 /
曾出版詩集《那些閃電指向你》、《愛的24則運算》、《剛剛發生的事》、《可能的花蜜》;文集《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》;編有《回家──顧城精選詩集》(與張寶云合編)。
榮譽 /
第十一屆臺北文學年金、林榮三文學獎、時報文學獎、《2014臺灣詩選》年度詩獎等。
「文學無法輕率同意任何一種主義的昂揚。主義的昂揚癱瘓的時刻,才是文學感興趣的,也是文學值得去觀看的時刻。」
駐校作家(109學年度)
專長 /
小說創作 散文創作
著作 /
著有短篇小說《哀豔是童年》、長篇小說《太陽的血是黑的》,主編並合著《無法送達的遺書》,記錄白色恐怖政治犯的遺書與家書。近兩年出版短篇小說實驗集《字母會》,與駱以軍,童偉格,陳雪,顏忠賢,黃崇凱合作,共出版A到Z共26冊。
榮譽 /
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,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,巫永福小說獎。
「簡單,才能走一條漫長的路⋯⋯。我知道那是條很漫長的路,走了好多年才成為電影導演。」
兼任教師
專長 /
電影創作、劇本寫作
文字著作 /
《未來,一直來一直來》、《魯賓遜漂流記》、《青春正盛》、《一閃一閃亮晶晶》、《轉彎的人生更美麗》等
榮譽 /
《放浪》與《愛你愛我》獲選為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,後者獲最佳導演銀熊獎。
《月光下,我記得》獲得第41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、亞太影展最佳編劇。
《天馬茶房》與《魯賓遜漂流記》獲選入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。
《春花夢露》獲坎城影展天主教評審團特別獎(人文精神)、東京影展青年導演銀櫻花獎。
《美麗在唱歌》坎城影展法國媒體評審團金棕櫚樹獎,東京影展最佳女主角(劉若英、曾靜同獲)。
書籍《未來,一直來一直來》獲2002年最佳文學出版金鼎獎。
副教授
專長 /
劇本分析、戲劇批評、經典選讀、日本劇場
經歷 /
早期曾加入「蘭陵劇坊」以及「筆記劇團」,曾任中時晚報記者,1991年赴日留學,專攻日本戰後劇場運動史。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劇場,藝術評論以及劇場空間文化論。曾擔任第八屆「台新藝術獎」表演藝術類決審團主席(2009年),第十二屆「台新藝術獎」決審評審(2013年),「日本導演競賽」評審,日本「亞洲導演藝術節」評審(2011~2015年),以及2011年度日本「東京國際藝術節(F/T)」駐地劇評家等。
「我覺得舞蹈對我來說就像修行,透過舞蹈我慢慢認識自己是誰、喜惡為何,這是一個修行的道,而我可以繼續一直走下去。」
教授
專長 /
舞蹈創作、肢體開發
舞作 /
《極相林》、《默島新樂園》、《淨水》、《假裝》、《親愛的》……等作品
經歷 /
MeimageDance藝術總監,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得主,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專任教授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教材研發總顧問。曾任臺北越界舞團團長、雲門舞集2排練指導,並多次受邀擔任雲門舞集客席編舞家,為雲門編作舞碼:《水‧鏡》、《紙天空》。2010年創立何曉玫MeimageDance。創團精神在標示未來性,反映舞蹈與視覺文化的特殊風格。
「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。猜想什麼?猜想一則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。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,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(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);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,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,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。」
兼任教師
專長 /
小說創作、詩創作
著作 /
著有《噬夢人》、《與孤寂等輕》、《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》、《拜訪糖果阿姨》、《零地點GroundZero》、《幻事錄: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》、《甕中人》等書。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,並於日本白水社、韓國Alma、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。
榮譽 /
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、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、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、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、中央社臺灣十大潛力人物等;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(Man Asian Literary Prize)、歐康納國際小說獎(Frank O’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)、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、臺北國際書展大獎、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。亦獲選《聯合文學》雜誌「二十位四十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」。
「從寫作者視角來看,小說中的神聖或世俗、好或壞、都只是裂縫的差距。 」
兼任教師
專長 /
散文創作、小說創作、現代詩
著作 /
《古正義的糖》、《慾望道場》、《半個媽媽半個女兒》、《離奇料理》、《中央社區》、《三天》、《夜夜要喝長島冰茶的女人》等書。
榮譽 /
曾連續兩年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、散文首獎、創下史無前例跨文類雙首獎記錄。2013「拍台北」電影劇本獎首獎,2013《亞洲週刊》十大華文小說。